《青春》2月刊 | 南京晓庄学院 张龄:临时收银员

作者:张龄    2023-02-01 10:37:50   3赞   访问量:8896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看着窗外的景物向我身后跑去,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逐渐变得模糊。这是我上大学放的第二个寒假,回家的车程太长,我很少回家,因而此次回家,我感到更为新奇。

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太夸张了,只是车站变得更为正式了。从县城到乡村的路上,农田多了起来,一大片的绿色涌动着,路边的房屋渐渐矮了下去,墙上的油漆小广告也从几年前的“XX商厦”变成了“XX广场盛大开张”,新的小区名赫然醒目。这些小广告终于换了,以前我总嫌它们老旧、斑驳,像牛皮癣一样,发霉的味道十分不友好。现在它们面目一新,新奇到我无法转移目光。我贪婪地看着这些小广告,直到风力发电机闯进了我的视线,我感觉更加恍惚了。

顺利到家后,我当上了收银员。临近过年,街上小摊、超市和菜市场最先焕发出生气。我每天720分上班,那时门口已经摆好很多摊子了。我扫了一眼,门口的摊贩有卖鱼的,有卖玉米的,直到看见卖春联的,我才意识到,离过年已经很近了。

一天下来,最忙碌的便是早上。顾客络绎不绝,有的赶早来买肉,因为库存有限,来晚了就买不到了,猪肉、牛肉、羊肉,什么都要备一点;有的囤年货,馒头、年糕、米饼、糖一样不落;还有的准备采购过年探亲的礼品,烟酒、牛奶、饼干,东挑西选,反复比较。肉是第一大消耗品,主菜嘛,买回去包饺子,包馄饨,做肉圆,做成红烧肉、青椒肉丝、水煮肉片……今年也有点特殊,年初的时候冷过一阵子,好多自家种的蔬菜都冻死了,所以蔬菜涨价了,来买菜的个个吐槽说菜好贵,都快吃不起了。除此之外,他们也买了一些其他过年的必需品,比如一次性杯子、红包等。

随着新年脚步的临近,许多人从外地回来了,对于他们而言,过年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长辈们对传统的继承是很到位的,他们也重视对我们这方面的教导。

我们这一代对于小时候的过年印象比较深。那时候电子产品还不普遍,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拜年收红包,收到各种各样的糖,家里还会买上不常见的零食。大人们会拉着小孩走街串巷,人们在鞭炮声中嬉笑。一转眼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们长大了,也有自己过年的方式。

比如支付宝集五福。朋友之间的聊天开场方式往往是:“你五福集齐了吗?”“有敬业福吗?”“我有万能福了。”不仅我们这样,热衷集五福的还有家长们。他们也追逐着时代的浪花,努力试着融入年轻人。购物平台相继推出新春特惠活动,我们买年货也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长辈们在我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如何使用手机,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过年方式。小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围在电视机旁看春晚。现在,我们有了更多选择,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若是一不小心睡过头了,我们还可以看回放。有意思的是,春晚的互动性大大提高,主持人会每隔一段时间和观众互动。新技术日益成熟,舞美效果如梦似幻,让人目不转睛。新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而我,这个小镇上的临时收银员,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过年期间的顾客以老人为主,他们的钱包各异,却都很老旧。有的是简简单单的一块布,有的是外表掉皮的包,还有的是脏得不成样子的小锦囊,有的甚至是药的包装盒……中年人则会用体面的皮夹子,从里面抽出平平整整的纸币。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偌大的超市充溢着过年的喜悦与热闹。俗话说,和气生财,果然不错。

(精彩继续)


*本文首发于《青春》大学生文学期刊2023年2月刊

订阅链接

https://item.jd.com/10068120418022.html

南京《青春》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03166号
地址:南京市太平门街 53 号  联系电话:总编办 025-83354786 编辑部 025-83699429  微信公众号:youthpub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
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