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13:42:27 90赞 访问量:24573
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
知青文学再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而能够引起共鸣的,
不仅是有着同样经历的知青群体,还有更多的普通读者。
就像作家梁晓声所说:“文学作品不仅写了现实中的人是怎样的,还写了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在我快60岁的时候,重新回过头来,反观我读过的作品,才突然悟到的。比如雨果、托尔斯泰、狄更斯,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给我们提出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那样的一个参照,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写作的意义。”也许,正因为这种鲜活的参照,才让我们为之感动、思考,哪怕未经历过知青年代,也能从中获得共情。
提到知青文学,就不得不提《今夜有暴风雪》,1983年1月,《青春》丛刊第一期发表了梁晓声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小说一经发表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感动了无数读者,直到现在依然被称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该作并于2018年入选《小说选刊》改革开放40年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
1983年的《青春》杂志创刊仅仅4年,梁晓声能够投稿给这样一个非常年轻的文学刊物,可以说是作者和刊物之间的信任。
据梁晓声回忆:当时有两本《青春》, 1979年创刊的叫“小青春”。《今夜有暴风雪》发表的是季刊,我们叫“大青春”,《今夜有暴风雪》是1983年发表的,1983年就是它的创刊号,是第1期,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的。当年中国文学刊物有“四大名旦”之说,《青春》月刊属于“四小名旦”,在当时颇有影响力,刊名也起得很好。无论是在“大青春”,还是“小青春”上发表的作品,作者多以青年为主。在《青春》发表之后的转载率也很高,确实是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文学刊物。
----------《今夜有暴风雪》得以发表,也有一段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记得那一年南京下大雪,雪下得很大,等到我要回北京的时候,主编斯群和副主编李锡焕与我话别,话别的方式也比较特别。我们吃完晚饭,大概是七八点钟,在我的房间里用电炉子烧咖啡,苦咖啡泡方块糖,那是我第一次喝咖啡。我对喝咖啡没有特别享受的感觉,就陪他们聊,聊文学也聊别的,聊到差不多深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主编斯群说了这样一句话:“一切自己来承担,大不了主编不当了。”可见当时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没见过这样的作品,但是因为当时文革刚结束,有一些当主编、责编的朋友在自己能够决定作品用或不用的时候有时就会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态度,他们对于作品也是非常尊重的。
其实除了获1984年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外,这部小说还获得了由《青春》主办的第四届“青春文学奖”。
作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起初,梁晓声也是青春文学奖得主,在文学道路上的这些经历是否也影响了作家的人生呢?
在《青春》的大家访谈中,梁晓声曾解答过:
“对人生不一定会有什么影响,对创作肯定是有影响的,肯定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和鞭策。作者把一部作品给到不同的杂志、出版社,情况可能不一样,有些出版社、杂志社可能认为不适宜出版或不适宜刊出,这个作品就被压下了,如果第二家出版社、杂志社还是如此,那就面临第二次被压下。一般作者接连两次、三次遇到被压下的情况,创作信心就会受到挫折,有可能就不再接着寄给别的出版社、杂志社了,那么这个作品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搁置在那儿了。《今夜有暴风雪》能够顺利发表,能够与读者见面,并且获了奖,我是一直很感谢《青春》杂志的。”
《青春》始终秉承“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办刊宗旨。
编辑部期待每年都能发现新的作者,不断地为中国文坛输送年轻的新鲜血液,第八届“青春文学奖”已经进入征稿阶段,前辈的光芒也一定会照亮每一个年轻的写作者。
最后,分享一些前辈的经验给我们可爱的青年写作者们。
对于我来说,有两件事是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一个是读书,另一个就是创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范围,应该说,一个人的精神史最初的时候就是他的阅读史,特别是在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电影并不那么发达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从阅读书籍来接触文艺。一个人的阅读范围、读或不读决定了他的精神成长史是不同的,我庆幸自己的阅读范围还比较广,国内和国外的作品都同时兼读,由于是这样的读,决定了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对于文学的理念理解会不同。
对于现在的写作者来说,可能有的人认为我只是在写一个故事而已,他们或许在拿起笔开始写作的时候就会想:哪一类题材最容易发表,哪一类题材如果变成有声读物听众最多,哪一类题材改编成影视剧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在写作之前就会有这么多的考虑,当然这些考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当我们打开听读频道,收听受众最多的那些作品往往题目很怪,取悦的目的很明显,这种迎合市场的作品受众群体反而很庞大,而一些纯正的好作品可能读的人很少。那么,关于写作可以有几种态度,一种是向市场倾斜,这种其实并不难,甚至是有套路的。另一种是背对着市场,只对着文学,这种写作反而变得比较难,我个人觉得现实主义写作是比较难的。
总体来看的话,可能最后决定写作者是怎样的作者,那一点很重要。怎样理解文学?我们为什么要文学?我个人觉得,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文学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嘛。人类绝不会是因为文学这件事很糟糕、文学刺激、文学里边有我们现实生活中完全不能做到的,或者文学里有我们心里想而不敢做的,我们看文学才过瘾,我估计人类最后恐怕还是因为阅读文学会使自己的休闲时光变得更丰富一些。阅读文学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有所交流,甚至成为朋友,文学里的朋友可能比现实中的朋友更值得我们尊重。说到底,文学作品不仅写了现实中的人是怎样的,还写了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
更多大家如池莉、陈村、黄蓓佳、周梅森、苏童、邱华栋、王安忆、叶兆言等发表于《青春》的“青春作品”请查看《大家的青春》。
《大家的青春》是专为纪念《青春》4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当今的一批文学大家,青年时代都是从《青春》走上了文学舞台。
范小青的《迎面吹来凉爽的风》《拐弯就是大街》,池莉的《看着我的眼睛》,邱华栋的《热风》《急诊室》,周梅森的《大捷》,叶兆言的《砍柴人和金豆子的故事》,贾平凹的《三十未立》,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苏童的《流浪的金鱼》《棉花地稻草人》,王安忆的《金灿灿的落叶》,张平的《姐姐》等等,都是在《青春》上发表的,有的甚至是处女作。
马上就要四月了,《青春》的作者们,不要忘记投稿第八届“青春文学奖”哦!
截稿日期:2022年4月30日(以邮箱收到时间为准)。
今年投稿类别只有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大学生写作黑马!
编辑:陆萱
南京《青春》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03166号 地址:南京市太平门街 53 号 联系电话:总编办 025-83354786 编辑部 025-83699429 微信公众号:youthpub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 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