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樯:回到起点,携手毕飞宇及评论家对作品进行犀利盲评

2022-04-08 19:08:33   6赞   访问量:2860

作者:李樯

2021年秋,在“韩东诗歌创作研讨会”现场茶歇的当儿,毕飞宇先生跟我说,从明年起,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内容的媒体落地,就放到《青春》吧!今年3月18日下午,由《青春》主理的第22期“小说沙龙”盲评活动,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临时改为线上,毕飞宇先生隔空喊话:《青春》近些年通过改版,刊物面貌大为改观,尤其一系列扶持年轻写作者的举措反响良好,而“小说沙龙”的初衷,就是为未名作者把脉会诊,这与《青春》的内容定位相符。


“小说沙龙”的缘起,是毕飞宇先生为了充分发挥落户在兴化儒学广场的“毕飞宇工作室”的作用,而特地亲力亲为的一项文学教育活动。2014年12月起,至今已举办21期“小说沙龙”。其具体形式,要点或者说亮点就在于参与者对一篇作品进行集中盲评,十几乃至几十位文学评论家、作家、资深作者对一个短篇集体“炮轰”。角度、观念各异,理解、建言纷呈,从文学的宏观世界到作品的细枝末节,从写作的纵横交叉到文本的原形毕露,在因“盲评”带来的肆无忌惮的开放性现场,可谓硝烟弥漫,炮声此起彼伏。毫无疑问,不管批评中肯与否,作者也许会感到不适甚至如芒在背,但他更清楚的是,这不是恶意的诋毁、攻讦,而是诚恳和善意的解读,所以并不会恼羞成怒。

《青春》1979年10月创刊号

而所有这些如何原汁原味地传达给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并有所参考借鉴,“小说沙龙”的现场文本和发言内容以栏目形式在《青春》刊发出来,就显得必要和得以延伸了。毕飞宇说,一部作品出来后大家都说好固然好,可是一部作品出来之前,由专业评论家、作家和资深读者对它进行犀利地盲评,这对未名作者来说,不失为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1983年1期青春丛刊创刊号

从今年3月刊起,“小说沙龙”在《青春》正式见刊,内容还没什么积累,但我们已经进行了诸多思考,并与毕飞宇先生多次沟通。首先是“小说沙龙”作为一个期刊栏目的常态化问题,争取每期都有,但原先每年三到四场的沙龙活动,无法满足这个诉求。同时限于人力、疫情、工作量因素,为每期内容都组织一场规模还不算小,参与者来自全国的线下研讨活动并不现实,怎么办?只能形式创新,线上视频会议是一种形式,向来自全国的专家约组点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更节约、高效的组稿方式。除了杂志发表,我们还将利用自媒体矩阵对“小说沙龙”相关活动、内容进行全网传播,并拟策划出版相关图书,以尽可能的载体形式和渠道达成内容扩散。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年轻,未名写作者得到专业指点,中肯评价,激发其创作潜能,在文学观念乃至技术层面,或许能有较快提升。按毕飞宇的话说:“坚持做下去,说不定能走出一两个像样的作家来。”这不禁使我想起《青春》1979年创刊之初就定下的办刊宗旨: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近些年来,“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项目、青春文学奖、韩东主持的栏目“青春新视界”“大学生诗页”、汪雨萌主持的“高校创意写作”等,无不在践行这一宗旨,“小说沙龙”落地《青春》,更为刊物的内容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青春》终于又回到了起点,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起点其实就是一本文学期刊应该追求的终点。这一切都是一件润物无声的工作,效果是隐性的,也将是长期的。


内容来源:文学报

南京《青春》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03166号
地址:南京市太平门街 53 号  联系电话:总编办 025-83354786 编辑部 025-83699429  微信公众号:youthpub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
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