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11月刊 | 山东大学 纪水苗:抒情·废墟·怀旧——理解孙频近作的三个关键词

作者:纪水苗    2023-12-08 15:28:05   0赞   访问量:4030

无论是以代际群体被概括,还是以创作关键词被总结,作家总是无法避免被标签化的命运。孙频亦是如此,她的创作被冠之以“80后写作”“底层叙述”“女性写作”“苦难叙事”等标签。众多的标签说明孙频创作的多重面向,也说明孙频在有意识地进行叙事的实验和创作风格的转向。在孙频202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孙频有意打破以往“生猛酷烈”的叙述惯性,代之以平和而忧伤、素朴而诗意的叙述笔调。从《我们骑鲸而去》到“山林三部曲”(《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再到《海边魔术师》《天空之城》《棣棠之约》,孙频持续书写着对自然的重返与复归,并不断扩展叙述的限域:将写作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山林湖海之中,而是让笔触伸向了更遥深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一、诗性的叙事与抒情的面向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情感”与“现实”、“抒情”与“叙事”、“内倾”与“外涉”之间的关系,如何使个人的情感世界获得广泛而普遍的经验,以及如何使历史与时代的记忆书写更具审美性,是中国小说在对传统叙事进行“创造性转换”而进入“现代”之后无可避免的问题。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中,小说一直存在着抒情倾向,而这种内倾的抒情性在不同作家那里又有不同的风格体现。20世纪2040年代,鲁迅小说既抒“哀而不伤”之情,又有文化批判的反抒情倾向;郁达夫的感伤浪漫主义小说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萧红以纯粹而沧桑的笔调书写“小城春秋”的诗篇;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则执着于用“温暖与真挚的情感”塑造审美乌托邦。20世纪5070年代,革命浪漫主义激情高涨,当代文学中强烈的抒情性主要表现为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和刘白羽、杨朔、秦牧的抒情散文。进入新时期之后,知青文学带有强烈的情感抒发和个人诉求,或书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或反思历史和人性:知青文学的不同面向无一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位作家创作出诸多抒情意味浓郁的作品,如汪曾祺、王蒙、张洁、张承志、张炜、贾平凹、铁凝、王安忆等。岳雯在论述抒情话语在新世纪的“变声”时,将其概述为“温情主义”,并以“对朴素自然的亲近与诗意体验”“对人性理想的发现与珍视”“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与体恤”和“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岳雯:《温情主义的文学世界》,《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来概括“温情主义”写作的特点。我想,孙频的小说对朴素日常的描述,对重情重义、不卑不亢的理想人格的描绘,对人间真切情义与和谐关系的讲述,对人面对无常命运时的韧性的表现都可以当作是此类“对生命抱有暖意关爱的写作”的例子。


(精彩继续)



本文首发于《青春》(大学生文学期刊)2023年11月刊


订阅链接:

https://item.jd.com/10090132174529.html

南京《青春》杂志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苏ICP备2022003166号
地址:南京市太平门街 53 号  联系电话:总编办 025-83354786 编辑部 025-83699429  微信公众号:youthpub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
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